消费主义的陷阱

4/21/2021 消费主义理性消费随便写写

最近有一则新闻『中国超 2 亿人单身』上了热搜,但是我压根不关心这个,因为我有女朋友,我更关心的是后面的内容『一线城市单身青年 4 成月光』(我表面上在第一层,你以为我在第三层,其实我已经在第五层了🤡)。

说起来是在惭愧,两年前的今天,我也是月光的一员。我们的收入比起父辈已经翻了好几倍,但是对于一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,刚刚实现花销自由,难免不受控制,很快开始投入消费主义的怀抱。

# 什么是“快乐星球”?

“消费主义”一词最早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,在市场经济体制下,资本无限制的扩张,生产效率越来越高,产能大大提升,而实际的需求却远远跟不上,导致产能过剩。这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除了产能过剩,工业革命之后,新兴产业也不断推陈出新,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新产品:智能手机、智能家电,未来还会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出现。由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:谁来为这些产品买单?

资本论中,给商品定义了两个属性:使用价值价值

  • 使用价值:由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,对人有用那就是有使用价值的,例如,一件衣服的使用价值就是保暖和遮羞。
  • 价值:一般指商品生产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劳动力成本。

而实际的消费过程中,我们很容易被商品的一些附加属性蒙蔽双眼。很多情况下,我们在消费过程中,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精神需求。为什么很多暴发户都喜欢买豪宅、开豪车,因为花钱就是能让人感到快乐。而且还时不时的会有人告诉你,你的消费水平会与你的社会地位挂钩,你花钱买什么样的东西,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。但是他们没有告诉你,他花一百万,可能和你花一百块的感觉一样。

# 聪明的广告

Long long ago,在互联网未普及的年代,广告很难搞出什么新花样,无非就是上头的广告词,加上尽可能**“广”的投放。那时候最广的投放渠道,大概就是新闻联播播完后,到播天气预报中间的那几分钟,被称为黄金广告时段。央视也很鸡贼,将这个时间段的广告通过竞标的方式给到各个厂商,价高者得,竞标成功的厂商还能获得一个“标王”** 的称号。

而标王中,前三届的标王都是酒企业(孔府宴酒、秦池酒业),还有 2011 年的标王:贵州茅台,一直在酒企中独领风骚。中国做为一个人情社会,离不开酒,而酒企业也深知这一点。如果你了解制酒的原理就知道,酒的原料无非就是小麦、高粱这些农作物,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外加物理操作(蒸馏)。而不同的酒呈现出不同的风味,主要在于酒曲的种类,以及蒸馏的过程。看起来没什么成本的酒,为什么茅台酒能卖这么高的价格呢?

我们可以从茅台公司发布的 2020 年年度报告 (opens new window)中,看到一部分答案。

其销售费用为 二十五亿,而研发费用只有 五千万,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五十倍,而且研发费用中的耗材费还不到 四百万元

老人家常讲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高额的营销费砸出来的一线品牌,这一部分费用势必会让消费者买单。而且,现在的广告,早已今非昔比。在互联网时代,大数据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算法,每个人的喜好都被扒得七七八八,各大 App 都在猜你喜欢什么。

我作为一个数码爱好者,经常浏览各种正经数码网址,各个数码网站知道我是他们的常客。而且你浏览的各种公众号也会有分类,根据你经常访问的文章分类,你已经在各大公司的数据库中打上了属于你的标签。所以,每当有新手机发布的时候,我都能在各个地方看到广告,甚至连前几天快要倒闭的索尼移动发布了新机,我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广告。

可能你也体验过,在和 XDM 聊天的过程中,刚刚提起你最近种草的东西,打开购物网站就马上看到了推荐,这大概率就是你的输入法出卖了你。年初的时候,微信之父张小龙就说过微信马上就会推出自己的输入法,帮助用户解决隐私问题。这两天,也有一些微信输入法的截图流出,会通过微信插件的方式集成。

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了,用微信的输入法,我的数据不还是被微信收集去了?

我觉得你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想法,毕竟微信想要收集的数据还需要通过输入法?

所以,在这种大数据的背景下,广告方能精确知道你的兴趣爱好,想要让你消费还不简单,天天给你看到你想买的东西,而且还会给你推送各种 KOL 的视频,告诉你这些产品的优点,毕竟早买早享受,你每天沉浸在这里面,不得迷失自我啊。

当然有些广告可能没那么精准,很多 App 的开屏广告都不是精准推送的,因为这是无差别投放,因为广告方实在给得太多了🤔。

# 超前消费

一堆精美且精准的广告对你狂轰乱炸之后,你心动了,同时你也打算行动,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没钱。没钱的事情很容易解决啊,借啊!

你不知道去哪里借?只要你有手机,常用的 App 都给你提供了借贷入口,你不想借也会弹窗提醒你,而且新用户还经常提供免息活动。

下面是我常用的几个 App,在显眼的地方都提供了借贷的入口。

包括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蚂蚁金服,主要做的也是借贷生意。主要是他们借钱给你就算了,还要把提前消费包装成一种“美德”,通过各种方式减轻你的罪恶感。

比如花呗的广告也很有意思,想要呈现一家三口和和美美给女儿过生日的美好场面。你说过生日就过生日呗,这和在花呗借钱有什么关系?

上一个讲父亲借钱给女儿过节的艺术作品,好像是这个:

借贷平台在你借款的时候,通常会在下面写一个看起来利率极低的数字,让你误以为成本不高,但是你可能忽略了,互联网借贷都是按日利率来计算的,也就是每天都会算你的利息。不过最近应该是出台了什么政策,现在的借贷平台都会给你标上年化率。

截图了比较常用的微信和支付宝的借贷平台利率,都有 18.25% 的年利率,这个利息已经非常非常高了。不过借贷平台都很精明,在你刚开通的时候,会给你一个很低的利率,让你入坑,一旦你开始借钱,而且出现偶尔的逾期,加上你每个月的流水,可以判断你近期比较缺钱,马上给你提高利率。

相对于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士,在互联网平台借贷尚且存在一定的偿还能力。而一些大学生,刚刚半只脚走入社会,没有收入来源,一旦在超前消费中尝到甜头,一发不可收拾。大学生的消费观尚未形成,大学校园也是个微型社会,不同家境的人凑到一起,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,尤其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,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开始盲目消费。

2009 年,中国银监会就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》 (opens new window),规定不能给未成年学生办理信用卡业务。

但是,后来的情况我们也看到了,各种互联网借贷平台层出不穷,谁让大学生现在的消费力越来越强,在互联网巨头们的眼里,大学生借贷市场拥有极大的潜力,市场潜力越大,投资人越看好,来钱也快。所以,最近几年有很多大学生因为多个互联网平台借贷,利滚利,最后做出一些极端行为的新闻。

好在前两天,由五巨头(银保监会、网信办、教育部、公安部、中国人民银行)联合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》 (opens new window),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。当然,后续会具体落实,我也就不得而知了。

有时候家庭出现变故,需要借钱也是能理解的。或者你背负的仅仅是房贷(前提是你将买房作为刚需),那也算是一个幸福的烦恼。

但是,你是因为自欺欺人,觉得自己现阶段应该值得更优质的生活,通过借贷的方式让你表面更加光鲜亮丽,这是万万不可取的,一旦超出你的承受范围,留给你的将会是一地鸡毛。

# 网红经济

我最近要去拍一组结婚登记照,然后在某点评上搜了下,看到里面的评论也是很震惊😱。

对比了两家店铺,选择这家的理由是有个网红一直在推荐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加思考的选择网红们推荐的东西,也会去尝试各大平台刷屏的小吃、奶茶,比如前段时间深圳新开的超级文和友。

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对这样的现象下过定义,称其为“商品拜物教”。大意就是商品是由人生产出来的,但商品却反向决定了生产者的命运,好比宗教里面有一些被人创造的神,神却反过来支配人的命运。

在网红们的推动下,人们的消费仿佛只是为了跟风,仿佛排队、下单、付钱成为唯一的意义,而忘记了消费的初衷。而且,大部分的网红商品就和一阵风一样,刮完之后,人们也忘记了他们当初存在的意义。年轻人在这种大趋势下都很难保持理性,更何况一些中老年人。现在的 App 动不动就出现一个弹窗,告诉你附近 xxx 人在购买,赶紧下单,还能享受 5 折优惠。加上互联网时代,各种信息传播迅速,普通人以为自己可以近距离接触明星,缺少一些是否判断的能力,上当受骗的例子屡见不鲜。

# 写在最后

写这篇文章,也不是要呼吁大家禁欲,只要能保持理性消费就行,不要做月光族,也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,什么都买贵的不买对的。

该买还是买,毕竟每个人都不消费,社会也不会发展。就算是日本那样的低欲望社会,资本家有的是办法让你消费,人们没有消费欲,就开始推崇极简主义文化,也催生出了无印良品、宜家这样品牌。

凡事都有两面性,极端的克制可是不可取的,老一辈的人经历过饥荒,也吃过很多苦,在节约上经常会表现比较极端。我爸就经常喜欢说我爷爷,一箱苹果总是会把坏的挑出来吃掉,把好的留下,等坏的吃完,好的也变坏了。

更新时间: 10/12/2022, 2:41:00 AM